20250626:最近輸入中 ➸ 迪士尼版權、金銀姬筆記、豺狼之日作者去世
圖:《美》 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 | 北美館
那天一個衝動就跑去了北美館看展,蠻喜歡的,完整的心得這週Podcast會說說。
現場人不少,以週間的的美術館而言我猜是難得,看著來的人有一半以上是年輕面孔或打扮時尚的潮男潮女,我好奇他們是如何得知有這個展覽的,那個傳播的路徑為何?那個我一定要趕緊來的心情是什麼?我自己的原因是因為開展的第一個週末有網友說要排隊入場,我想說這展很受歡迎啊,接下來暑假應該只會更可怕,要看就趕緊來看。但其他人呢?那個一定要來體驗一下的,是《單色房間》嗎?
【文章】當「最強法務部」遇上 AI:一場關於二創、版權與工具的「新瓶裝舊酒」之戰
迪士尼的王牌,在於「侵權結果」的直觀性。當 AI 能生成一個普通人一眼就能認出的米老鼠時,這就是最直接的證據。加上 AI 工具對其圖片授權市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這兩點在法庭上都對他們非常有利。
而 AI 公司的護盾,則是「合理使用 (Fair Use)」原則。
他們會主張 AI 訓練是「學習」而非「複製」,這個過程具有「轉化性」,就像人類藝術家觀摩學習一樣。
他們會將戰場從「生成了什麼」轉移到「AI如何運作」的技術黑箱中。
如果要看真正的版權大戰,只能靠迪士尼的法務部門了。偶爾會想說到底還有多少內容是還沒被創作出來過的(這還可以再分兩個問題,一個是真的還沒,一個只是剛好沒被什麼人看過XD)?如果我是那個「吉卜力風格」的創作者我會不會不開心?
文中舉了一個例子也很棒,一個遊戲推出前主動讓大家來上傳圖片,然後生成他的風格。把原本似乎應該要嚴格把關的權利,變成了主動釋出行銷的權力。有時候只是一念之間,也許就會產出不同的可能。
而當創作變得更容易時,其實我的心情也是複雜的——尤其是當我有很久都寫不出歌了,然後看著許多人按幾個鈕輸入一些文字後就結案。雖然心裡知道聽起來還是有差別,但會不會有一天就沒差別了呢。
【文章】文策院的大師講座——金銀姬筆記
感謝有人熱心分享筆記,可以點入看全文,講到「伏筆」這段讓我覺得很有意思:
關於伏筆的部分:
1.角色不能被「伏筆」牽著走
角色的行為應該來自他自身的性格、經歷與當下情境。
不應為了配合某個劇情反轉或安排,而強行讓角色做出不合邏輯的舉動。
2.不要太早放伏筆,會讓角色變得「不像人」
把伏筆放得太前面,為了未來某個轉折而安排角色的某些行為,很容易讓這些行為變得不自然、過於刻意。
觀眾會感覺角色不像真的人,而像是被操控的工具。
3.自然的角色才有說服力
每個角色的行為應該是符合他當下情境與個性的選擇。
即使後面有驚喜或轉折,也應該是從角色內在邏輯自然延伸出來的,而不是為了安排而安排。
今年我開始少看推理小說,只是覺得讓我驚豔的作品少了,讀起來有點不太划算。但看到這段討論伏筆的讓我在想說是不是因為推理小說很難不忙著去包圍自己那個「需要被推理的情節」,所以難免會忘了角色才是重點,以至於我後來看的故事常常都是不合群的落寞警察或充滿各種創傷的心理醫生。回到原點還是要看這些角色各自要講出什麼故事來,那才是最迷人的地方哪(呈上,沒被設計出來的各種謎團還有多少呢?)。
【Podcast】离开豺狼的日子:福赛斯的政治惊悚小说世界
之前我有看《The Day of the Jackal》,基本上挺不錯,配樂一流,三年前也看了電影版的《豺狼之日》,當時只覺得 Jean Sorel 也太俊美了吧這張臉完全就是為螢幕而生的(畫錯重點)。所以當我不小心聽到這一集podcast,發現作者Frederick Forsyth走了,然後兩位主持人講起了作者之前的一本自傳還有他相關的作品……總之好好聽歐,台灣沒有認真出過這位作者的小說真可惜。
裡面講了很多小故事,例如作者因為曾經效力於英國情報部門,後來還在職的時候就已經出版了小說而且很暢銷,據說他出書前還會給相關人等過目一下,看看有沒有需要刪除的部分。還有一個趣事是有次在歐洲某地出任務,正在追逐時突然書店裡正陳列著他寫的新書掉了下來,露出了作者照片……
【聽歌】
【如果只有你聽見】
♯..♭..♯..♭..♯..♭..♯
推薦使用的筆記軟體:Heptabase ,點選後立刻試用。
經過許多嘗試後最適合個人學習記錄的工具。
♯..♭..♯..♭..♯..♭..♯
想留言可來IG:https://www.instagram.com/vannyma/
收聽Podcast:https://open.firstory.me/user/vannyyma/platforms
Vanny’s Note:https://vannyma.com/